第 26 期   2019 年 4 月出刊   
 
banner
 
1

編按:
  本系自87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論會制度,於學期間由本系教師輪流發表專題報告,每學期約舉辦三次,藉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
 107學年度由衣若蘭教授擔任主持人,各場演講摘要節錄如後。

 陳翠蓮教授本文發表於108年4月25日。

 

美國對戰後初期臺灣獨立運動的試探與評估(1947-1950)

陳翠蓮(臺大歷史系教授) 

過去有關戰後美國對華政策的研究,注重美國與中國雙方的互動,缺乏臺灣的角色,本文探討二二八事件後出現的臺灣再解放獨立運動與美國對臺政策之間的互動,以及國民黨政府的回應,嘗試「美∕中」兩方關係修正為「美∕中∕臺」三方關係進行討論,並試圖以冷戰與去殖民的取向加以詮釋。

戰後各殖民地獨立運動風起雲湧,亞洲各國也捲入這波去殖民運動浪潮,日本帝國殖民地的臺灣,直到1947年二二八事件遭受鎮壓後,終於不再缺席,加入去殖民獨立運動的行列,1948年2月臺灣再解放聯盟成立。該聯盟以臺灣人解放為訴求、獨立建國為目標,但不同於亞洲其他國家去殖民運動接納社會主義路線,臺灣的去殖民運動的第一個特色是反共。其次,在歷史關鍵時刻,臺灣人雖然發出自決、獨立的呼聲,但因臺灣本土仍受國民黨政府與軍隊有效控制,獨立運動資源貧乏,難以擴展,聲量極為微弱,這是第二個特色。第三,該組織成員在香港、東京等地與美國領事館、盟軍總部、臺北領使館密切接觸,遊說美國官員,要求各種實質協助、寄望美國出兵保護臺灣、脫離中國統治,形成「依賴的去殖民」模式。

對美國政府而言,自1948年秋以來,為了不讓臺灣落入共產黨手中,影響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安全與利益,逐漸形成「將臺灣與中國分離」的對臺政策。美方在阻擋赤色中國的冷戰因素考量下,1949年提出三種對臺政策選項:扶植取代蔣介石的中國人政權、臺灣人獨立或自主運動、透過聯合國機制託管臺灣。

1949年上半年是美國政府試探臺灣人自主獨立運動發展的關鍵期,但是,從各地領使館、東京的對日理事會政治顧問、盟軍總部各機構、國務院赴臺考察官員的回報,美方發現該聯盟成員缺乏政治經驗、過於天真,內部鬥爭、路線不一等問題。尤其,格於冷戰結構,美國必須面對中國民族主義聲勢、蘇聯的冷戰宣傳,希望臺灣人自立自強,發展「符合美國利益的臺灣自主運動」,無法消受「依賴的去殖民運動」。

因此,1949年下半年,美國政府僅剩兩種選項:其一,要求國民黨政府回應臺灣社會要求,進行政治改革、改善經濟,並讓臺灣人有參政機會、施行地方自治選舉,以維持臺灣的安定、不受赤化。其二,不再寄望於臺獨運動後,美國政府逐漸趨向由聯合國處理臺灣議題,至1950年9月送上聯合國大會議程。

面對共產黨、美國壓力、臺獨運動的壓力,國民黨政府的對策是滲透、鎮壓臺獨運動,但又網開一面,用以維繫與美國政府的友好關係,並在政治改革與經濟穩定方面努力,配合美國政府的要求,徐圖再起。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