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6 期   2019 年 4 月出刊   
 
banner
 
1

編按:
  本系自87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論會制度,於學期間由本系教師輪流發表專題報告,每學期約舉辦三次,藉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
 107學年度由衣若蘭教授擔任主持人,各場演講摘要節錄如後。

 方震華教授本文發表於108年3月21日。

 

運數早定──南宋亡國論述分析

方震華(臺大歷史系教授) 

在元滅亡南宋後,出現了許多解釋南宋亡國原因的說法,有一部分從「天意」或「運數」的角度立論,摻雜各種報應、讖緯、數術、異象及預言之說,強調一國之興衰自有定數,非人力所能改變,南宋亡國之前已有諸多徵兆預示政權的結束。此類說法常見於元代由書肆刊行的南宋歷史著作中,過去學者多視之為「傳統迷信」而加以忽略,本文則試圖從歷史書寫的角度來探討這些預言產生的背景,著重從士人的作品中找尋、分析其源頭,並置之於宋、元易代的大環境中,呈現當代政治文化的特色及時人面對朝代交替的真實感受。

宋代之前,已可見以「運數」解釋重大歷史事件或政權轉移的例子,但國家興衰究竟應歸因於天命抑或人事,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議題。北宋的史學作品雖亦採取天命之說,卻更強調人事的實質影響力。到了南宋時代,士人對國家發展的論述則有逐漸傾向「天命」、「天意」的表現。一開始,出現以讖緯、天命或報應之說解釋金人崛起、北宋亡國的記述,這類說法將金人佔有中原視為不可抗拒的天命,恰能合理化反戰主和的政策。隨著藉和議偏安江南成為事實,主張對金復仇的士人深感挫折,他們認為宋室並非沒有恢復故土的機會,只是屢次錯失,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也使其人將此結果歸諸天意或定數。理學的興起則擴大了傳統「天命」的內涵,「天命」或「天意」成為南宋後期政治論述中經常使用的詞彙。在此傳統下,面對亡國之禍,南宋士人不免訴諸天命。

南宋最後六十年是在外敵侵逼、政爭頻仍中度過,但宋政權長期立足江南,宋蒙戰爭雖持續數十年,在多數時間裡,戰事被有效限縮在長江以北的地區,故身處江南的官員、士人對遙遠的戰火感受不深,對國家前景抱持樂觀的期待。咸淳十年(1274)元軍分道入侵後,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即被迫投降,突如其來的亡國之禍,使部分南宋人傾向從天意或定數等非人力的因素來解釋南宋的覆亡。而元朝君臣為了強化征宋的合理性,也以運數、報應之說作為宣傳。於是,元軍南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反常的自然現象,被視為渺不可知天意的徵兆;早已存在的「過唐不及漢」之說,也被當成宋代國祚將盡的預言;乃至以報應觀念來解釋元併滅宋的事實。原本敵對的南、北雙方,在這一點上反而產生交集,此一現象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