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期   2018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2018年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與本系進行學術交流,兩校師生在臺大溪頭教育中心紅樓前合影 (林文正8月7日攝)

 

2018年早稻田大學來臺交流活動紀要

王靖萱、李家安、梁豐綺、廖偉鈞合撰 

                    丁平、陳志剛修訂 

2013年5月,本系與日本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以下簡稱早大)簽署學術交流協議,繼而開展迄今第六年的訪學活動。2018年8月6日至9日,早大由若林正丈老師、浅野豊美老師與紀旭峰老師帶領同學來訪,本系由周婉窈老師與顏杏如老師籌劃相關活動,並由2017年赴日交流的同學負責接待,楊肅献主任與夫人邱兆玲女士、陳翠蓮老師、呂紹理老師與劉龍心老師伉儷也同行,共襄盛舉。

這次交流活動主要分為兩個部分。8月6日至8日前往臺大溪頭教育中心、霧社與埔里,舉辦以「原漢關係」、「霧社事件」為主題的讀書會與討論會,並至霧社和清流部落參訪。8月9日則回到臺北,參訪臺大校園及臺北市特色街區。以下是本次交流活動的紀要。

8月6日 相見歡

我們抵達松山國際機場時,見到一年未見的早稻田大學的師生,心情相當雀躍。回憶去年赴日交流活動的第一天,受到早大同學的熱情迎接,這次希望也能讓他們感受到臺灣人的溫暖。所有人在機場用畢午餐後,便搭乘遊覽車前往溪頭。在遊覽車上,我們安排早大同學和臺大同學倆倆坐在一起,並透過幫對方自我介紹及猜臺日翻唱歌曲名稱等活動,讓大家快速認識彼此。

抵達溪頭教育中心後,緊接著舉行歡迎餐會。首先由楊主任、老師們致詞;享用完豐盛的餐點後,在餐廳進行關於臺灣∕臺大與日本∕早大的問題搶答遊戲,讓大家能在輕鬆的氣氛下彼此熟識,為第二天的行程暖身。

1
▲8月6日溪頭教育中心歡迎餐會,楊肅献主任致詞中(林文正攝)

8月7日 溪頭導覽、讀書會與討論會

清晨的溪頭空氣清新,即使在8月酷暑,教育中心內溫度十分宜人。學員享用早餐後,首先由導覽老師進行中、日文的溪頭導覽,帶大家認識溪頭的臺灣金狗毛蕨、臺灣土肉桂及構樹等植物,並走訪大學池等景點。

導覽結束後,是自由散步時間,臺大與早大的同學們混編為三組,分頭探索溪頭園區。第一組同學追隨遊客的腳步,漫步至草坪區享受陽光。第二組成員應早大同學「想吃臺灣水果」的提議,步行至園區門口,在附近攤販品嚐了李子、桃子和百香果。第三組同學則選擇爬上通往神木的森林步道。略做休息後,眾人來到溪頭教育中心的紅樓,為下午的讀書會與討論會做準備。

2
▲8月7日溪頭,導覽老師為學員介紹溪頭植物及特色(林文正攝)

下午的讀書會與討論會,首先由臺大同學以「原漢關係」與「霧社事件」為主題進行三場報告,而後早大同學以琉球認同變化為主題報告,最後大家就這四場報告延伸出的議題進行綜合討論。

  臺大同學報告:臺灣原住民、近代國家與霧社事件

這次臺大同學的分組報告主題環繞著原住民、近代國家與霧社事件。

第一組的題目是「臺大霧社農場及其爭議」,以近年賽德克族人王雅各與臺灣大學校方為原住民保留地問題展開的訴訟為起點,探討臺大霧社山地農場(即今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成立的歷史。日治時期臺灣大片林野被劃分為官有地,使原住民的生活領域大幅縮減;對於賽德克族人來說,霧社事件後的強制集體移住,更造成其傳統領域的流失。臺北帝國大學於1937年取得三塊原為賽德克諸社生活領域的土地作為山地農場,戰後由臺灣大學接收,這是1961年霧社山地農場設立的背景,也是目前原住民保留地爭議的緣由。

第二組以「從霧社事件後莫那.魯道的遺骸看當權者與原住民族的關係」為題,探討莫那魯道的遺骸如何被總督府官僚、臺北帝國大學與其後繼者國立臺灣大學的人類學者,以及國民黨政府等不同的權力者處理,包括從日治時期公開展示到戰後舉行歸葬儀式的歷程,並從中觀察不同時代的權力者與原住民族的關係。戰前的遺骸展示,誇耀了殖民者的絕對權力;戰後,莫那魯道被定調為抗日的民族英雄,其遺骸以漢人式的葬禮歸葬霧社的過程,則顯示國民政府加諸於原住民的抗日論述。

第三組的主題是「原住民與國家:從霧社事件相關檔案看霧社地區賽德克人的生活」,試圖從日本官方在霧社事件後留下的調查報告,觀察現代國家統治機制進入霧社後,賽德克人在生活上面臨的巨變。在霧社,日本殖民當局不僅收繳賽德克人的槍枝,也推行一系列水田定耕、蔬果栽植、養蠶繅絲等授產政策,掌控交易所,推行貨幣經濟,並透過讓警察與原住民女性結婚以及推行新式教育的方式,進一步掌控原住民社群,培養官方希望的「模範蕃」。這些政策與統治方式在在對賽德克人的生活與文化造成衝擊。

3
▲8月7日於溪頭教育中心會議室舉行讀書會與討論會(林文正攝)

早大同學報告:琉球、近代國家與族群概念

早大同學的報告題目是「朝向單一民族的統合過程中琉球認同的變化」,指出琉球在19世紀末葉被併入日本成為沖繩後,日本先採行「舊慣溫存」的政策,而後從教育著手,推行一系列的同化政策。戰後,琉球被置於美軍的管控之下,美軍為建立軍事基地強徵土地以及涉及多起強暴事件,引發當地民眾極大不滿,部分人士希望復歸的聲音時有所聞。不過在復歸後,安保法體制讓琉球居民依然無法享有與日本本島相同的待遇。現在,琉球未解的問題則引發過去日本以單一民族為認識框架的反省與討論。

  綜合討論

最後的綜合討論時間,早大同學和臺大同學混編為三組,一起就上述報告內容進行綜合討論。同學們的討論相當多元,有小組注意到在關於原住民的報告中,由於材料的限制,依然不容易聽見原住民的聲音;有小組則提出,報告內容皆以日本作為民族國家的架構來討論其與原住民的關係,不過當時的原住民不一定是從國家的整體概念來思考;亦有小組認為,這次各組報告都環繞著國家對於土地、身體乃至於精神意識的控制,顯示我們需要把國家問題化並進行反思。另外,臺大同學的報告讓許多早大同學聯想到日本對於阿伊努(アイヌ,或譯為愛努)人的統治歷史,因此向臺大同學介紹目前阿伊努人的土地爭議與遺骨返還的情況。

4
▲8月7日綜合討論,臺大、早大同學混合編組進行(林文正攝)
5
▲8月7日討論會後兩校師生合影(林文正攝)

8月8日 參訪霧社、清流部落、餘生紀念館 

今天師生驅車前往霧社。整日的參訪行程,由Dakis Pawan(郭明正)與Walis Pawan(郭明吉)老師兩兄弟陪同、導覽,途中他們先介紹對於霧社事件的認識與想法。在人止關,我們稍作停留,感受當地險峻地勢形成的緊張氛圍,以及想像國家力量即將進入霧社的戰鬥情況。來到霧社,首先前往現為台灣電力公司萬大發電廠第二辦公室的「霧社公學校」原址。該處為霧社事件的爆發地,距今約90年前的1930年10月27日,賽德克族人襲擊聚集在此的日本人,雙方戰鬥過程相當慘烈,日本軍隊日後更是強力鎮壓賽德克原住民。Dakis Pawan老師指出當時霧社公學校校門、操場、升旗臺的位置,以及事件發生時原住民與日本人的移動路線。這些介紹是我們理解霧社事件經過的重要指引。

隨後大家步行前往戰後由國民政府興建的「碧血英風」牌樓及抗日紀念碑,後方即是莫那.魯道的墓地所在。在莫那.魯道墓前,Dakis Pawan與Walis Pawan老師供上台灣啤酒及香菸,並以族語報告一行人前來的目的。兩位老師特別向我們說明,他們邊說族語邊抽菸,是為了展現對於祖靈的尊重。而後同學們問到賽德克族人目前對於莫那.魯道埋葬地與霧社事件的看法,Dakis Pawan老師親切地一一回答。

中午時分,我們離開霧社,在埔里稍作停留,讓日本同學品嘗當地小吃。緊接著前往下一站──清流部落。

6
▲8月8日Dakis Pawan與Walis Pawan老師在莫那.魯道墓前
供上台灣啤酒及香菸(浅野めぐみ拍攝)

清流部落位於南投縣仁愛鄉,是日本人為集中管理賽德克反抗部落遺族而設立,部落由北港溪、眉原溪與阿比斯溪三條溪流包圍,故在日治時期被命名為「川中島」,戰後改名為清流部落。

步入清流部落,可見到一條筆直的道路由入口處的吊橋延伸到部落後方的山腳。道路兩側有著水田、民家,盡頭的山腳處則是已裁撤警力的派出所,也是日治時期的駐在所。Dakis Pawan老師表示,日本人將作為部落最高權力機構的駐在所設立於部落的制高點,可見殖民統治的控制意圖。日治時期在川中島規劃的水田與水渠,目前依然是當地重要的農作設施。Dakis Pawan老師也和我們分享他在部落的生活:在他小時候,家中受過日語教育的長輩,時常為了避免讓小孩聽到敏感的話題,會以日語秘密交談,不過小孩學習能力強,漸漸能聽懂部分日語。對於最初「僅」會族語與日語的Dakis Pawan老師而言,年輕時前往埔里與臺北唸書,彷彿出國唸書一般,因此Dakis Pawan老師笑稱,自己也曾是個「留學生」。

隨後,我們前往部落中的「餘生紀念館」。餘生紀念館由部落自行籌設,導覽的Dakis Pawan老師與Yupas Pihaw(李永光)老師,透過展場中的舊照片介紹霧社事件的經過以及族人遷居到川中島後的生活。他們特別提到,清流部落的每個原住民家庭,對霧社事件都有各自不同的記憶與詮釋,外界不應該用任何一套所謂「正統」的史觀否定族人曾經歷過的苦痛與對於歷史的詮釋。

行程最後,Mahung Pawan(張淑珍)老師為大家娓娓道來當初參與拍攝《賽德克.巴萊》的經過,她表示電影雖無法呈現對於霧社事件的不同觀點,仍不失為大眾認識霧社事件與原住民歷史的開端。另外,Mahung Pawan老師也特別提到,她自己對於霧社事件中的賽德克女性的犧牲行動特別有感觸,認為女性的歷史觀點可以補足歷史敘事中許多缺失的面向。

離開清流部落後,結束在南投的行程,返回台北。

7
▲8月8日走訪清流部落,自舊時的駐在所(今派出所)俯瞰部落一景(林文正攝)

8月9日 校園導覽、市區參訪、送別餐會

第四天早上,首先安排早大同學前往臺大校園,參觀臺大校史館、人類學博物館、總圖書館等典藏設施。步行移動的途中,負責解說的臺大同學為早大同學介紹了文學院、傅鐘、陳文成紀念廣場等校園內重要建築與地點。結束校園導覽後,所有人於舟山路臺大農產品展示中心集合,享用臺大牛奶冰淇淋,之後便分成兩個路線進行下午的市區參訪。

  市區參訪路線一:大稻埕到北門──近代臺灣的軌跡

這個路線由臺大同學帶著早大同學走讀大稻埕,介紹臺北城的歷史。大家從捷運大橋頭站出發,走訪碼頭,以及群集的南北貨鋪、雜貨店、茶行、布料行。我們也到當地的信仰中心慈聖宮、法主宮廟與霞海城隍廟,向早大同學介紹與當地人群之生活型態緊密連結的信仰。接著走訪作為近代臺灣民主政治運動重要基地之一的大安醫院遺址,以及二二八事件中的天馬茶房遺址,討論這些歷史過程對於臺灣的影響。最後來到北門,看著這個與周遭都市景觀共存的文化古蹟,不禁覺得這趟走讀有如穿越了清朝、日治、戰後的常民生活,最後又回到了當下。整個下午,一行人就這麼邊談天邊體驗,愉快地感受和理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9
▲8月9日市區參訪──大稻埕路線同學合影(張哲堯攝)

 

  市區參訪路線二:臺灣的「霞ケ関」──博愛特區的近代史之旅

這條路線以日治到戰後臺灣近代史的政治中心為主軸,為早大同學介紹有如日本「霞ケ関」的博愛特區及其周邊的歷史。大家首先參觀中山堂,目前中山堂與其前身「臺北公會堂」的內部空間配置差異不大。隨後沿著寶慶路前往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途經前身為臺灣總督府的總統府。抵達二二八公園後,首先參觀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此處前身是「臺北放送局」,在日治時期及二二發事件發生時,都是重要的訊息傳播中心。而後我們前往公園內另一個重要的跨時代公共建築──國立臺灣博物館,此處在日治時期即為博物館,1935年還作為「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的會場;歐風的建築樣式與館藏臺灣民主國旗幟都讓早大同學特別駐足。在步行過程中,大家透過英文與日文溝通,互相了解臺日雙方對殖民時期的看法,以及戰後歷史和今日的轉型正義問題。

10
▲8月9日市區參訪──博愛特區近代史之旅路線同學參觀中山堂(高岩万紗攝)

  

  送別餐會

結束市區參訪行程後,所有同學回到臺大附近集合,舉行送別餐會。在美式餐廳的熱鬧氣氛下,我們邀請早大同學發表感想,早大同學也大方地對行程安排給予鼓勵與建議。部分臺大同學和早大同學在餐會後前往溫州街進行「二次會」(續攤)。

這次早大師生來臺訪學活動,在雙方熱絡的交流中,圓滿完成。

12
 
▲8月9日送別餐會(周馥儀攝)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