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期   2018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編按:
  本系自87學年度開始實施教師講論會制度,於學期間由本系教師輪流發表專題報告,每學期約舉辦三次,藉以推動本系教學、研究及討論之風氣。

  107學年度由衣若蘭教授擔任主持人,各場演講摘要節錄如後。

 呂紹理教授本文宣讀於107年10月25日。

 

蠻島仙界:蓬萊米的殖民凝視與殖民口味

呂紹理(臺大歷史系教授) 

蓬萊米已是今日大家耳熟能詳的主食,也因需求量大,過去十年間,蓬萊米佔全島水稻種植面積的90%。1922年,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培育出這個新品種後,清代漢人在臺所栽種並且做為主食的水稻,被日本人稱為「在來種」,現今在來米僅退居到製作米粉、蘿蔔糕等加工副食品的地位。然而蓬萊米初始問世時,農民不願栽種,消費者不喜食用,何以至今會成為大家賴以生存的主糧?

本文以象徵層次啟始,追溯這個新品種稻米被命名為「蓬萊」的過程,說明殖民政府巧妙地運用「蓬萊」這個東亞漢字文化圈共享的神話,將統治初期被視為「蠻島」的臺灣,轉換為日本人也熟悉的「常世國」。其次剖析結構面,透過殖民現代治理的「凝視」和商業利益的誘因,殖民政府如何成功地轉換了臺灣農業的地景。不過,日本結束統治臺灣時,在來米尚未退出舞台,真正讓在來米和蓬萊米主客易位,是戰後國民政府因應冷戰與反攻政策備戰備糧下的產物。最後,探討身體感官層次,說明在臺漢人及戰後「外省人」如何由最初對蓬萊米難以嚥食,到視其為香甜可口的主糧。「蓬萊」意象,也在這個政經巨變及身體容受的過程中,由長生不死的仙界神話,轉換為物質豐饒富足與情欲滿足的俗世意象。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