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 期   2016 年 10 月出刊   
 
banner
 

▲早稻田大學中央圖書館

 

2016年早稻田大學遊學雜記

李鎧揚(臺大歷史系博士候選人) 

前言

在我修習指導教授吳密察老師課程時,他曾經說過一句話:「臺灣大學學生研究臺灣史,可以說是得天獨厚!」學校一方面保留了臺北帝國大學時期藏書,亦因戰後之學術地位優勢,擁有豐富的圖書資源與電子資料庫,館藏涵蓋早期臺灣史到戰後臺灣領域。自2012年入學以來,我相當珍惜就讀機會,不斷地努力嘗試應用校內各種資源來進行研究。然而,我的博士論文部分研究主題與近代日本地方制度發展有關,在校內、國立臺灣圖書館、國家圖書館甚至是中央研究院都難以取得相關資料。隨著博士班課程與資格考告一段落,埋首於論文寫作過程中,我漸漸發現這個問題不斷出現,因而興起了赴日蒐集資料的念頭。

自2013年起,本系與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學部台灣研究所簽署學術交流協議,除了雙方教師相互授課外,兩校學生也有一定程度交流。該校博士課程的同學知道我的想法後,他推薦我找專研殖民地統治與冷戰體制的淺野豐美老師,早稻田大學還有research fellow制度可供利用。在徵得吳密察老師同意後,我主動寫信給淺野老師,並利用他來訪臺大時,親自向他說明我的論文綱要與蒐集資料的構想,幸獲淺野老師同意。我在科技部獎勵博士生撰寫博士論文經費的資助下,於2016年3月底前往早稻田大學,在政治經濟學術院的「政治學研究科」擔任research fellow,淺野老師即為我的接待教員。早大research fellow制度最低標準為具碩士學位,且在臺灣有所屬機構才能申請;若獲得該資格,在校內的權利等同教師。由於我初次申請,並沒有經驗,加上申請資料往往需要日文、英文與中文三種版本;除了在學證明,系辦也要出具同意我前往短期研究的函文,我曾多次麻煩呂怡燕助教處理各項繁雜事務,這次研究旅程最後能夠順利成行,要特別謝謝呂助教的幫忙。

早稻田大學課程與學術活動

早大research fellow可以自由借閱校內所有圖書館書籍,政治經濟學術院事務所並提供我一個座位,作為閱讀寫作之用。同時期還有5、6位來自中國、瑞士、美國的研究者亦在同一研究室,分別由不同老師接待。住宿方面,早稻田大學國際課安排我住在喜久井町的學人宿舍。喜久井町學人宿舍位於早稻田南町,也是日本近代著名文學家夏目漱石誕生地,從學人宿舍步行5分鐘以內就有「漱石公園」與「夏目漱石紀念館」,宿舍附近有一條路稱為「夏目坂通」,這條路之命名曾寫在其隨筆《硝子戸の中》[1] 內。

在早大短期遊學期間,我的主要目標有兩個:第一是了解日本的臺灣研究最新情況與學習日本近代史知識,其次為蒐集博士論文相關資料。為此,我主動修習三門課程與參加兩個研究會。

▲早稻田大學三號館一隅,是政治經濟學術院的院館所在地。

我修習的校內課程分別是「日本近代政治史」(日本政治史専門研究セミナ)、「作為地域的臺灣」(地域研究としての臺湾)與「研究方法」。淺野老師開授的「日本近代政治史」,第一週解說整體日本近代政治史的特色,並舉出幾個值得注意的人物,希望我們多看看相關研究。自第二週起,每次上課由三人報告,一人報告指定閱讀內容,另一人就指定閱讀及兩種同時期著作摘要整理,最後一位同學則找尋同時期研究作品與大家分享,接著進行討論。指定內容以岩波書店出版的「シリーズ日本近現代史」為主,以江戶末期開國前後為起點,並配合閱讀大久保利謙的《政治史3》、岡義武的《明治政治史1》討論。淺野老師希望大家廣泛閱讀史料,隨著歷史事件的推移,陸續閱讀《伊藤博文:近代日本を創った男》、《政党政治と天皇》、《帝国の昭和》等書。老師將我視為上課的一份子,開學第二週就要我和同學輪流分擔報告,直到7月底課程結束。儘管我在政治大學碩士班時期上過李永熾老師的「日本近代史」,李老師課程以中文授課配合閱讀日文論文方式進行,此次淺野老師以全日文授課對我而言負擔相當大,有時候我可能知道這個詞彙,但不知道日語發音,而無法理解,因此我必須查閱大量近代日本人物姓名發音,耗費頗多時間;三個月後,才慢慢掌握到一些訣竅。本課程相當紮實,每次上課都要針對課程內容進行討論,但師生相處融洽,討論亦相當熱絡;課程最後一週,我們在鶴園裕基同學的規劃下,師生搭乘西武池袋線前往秩父,一探「秩父事件」遺留的各種史蹟。

▲困民黨為秩父事件中由自由派人士指導下由農民發起的組織

另一門課程為淺野老師的「研究方法」,專門開給老師指導學生與希望學習論文寫作方法的同學,在我就讀的春季學期上課人數比較少,最初僅有4人,除我以外有1位博士生與2位碩士生。我們每周報告一個自己的研究,一次大約40分鐘,接著不斷討論。6月以後,淺野老師陸續邀請紐約市立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白根晴治、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畢業,目前同樣在早稻田大學擔任外國人研究員的吳鴻仁先生,以及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董鈺婷、Hannah Shepherd加入討論,他們兩位為哈佛大學日本史專攻Andrew Gordon教授高徒。相較於「日本近代政治史」,這門課討論的地域範圍從日本近代擴展到20世紀初期的亞洲史,每次討論總能激盪出許多火花,往往到了下課時間還欲罷不能。因為如此,有時下課後淺野老師會邀請我們一同用餐,繼續討論。

「作為地域的臺灣」為通識課程,透過閱讀不同學科,例如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方面的資料來認識臺灣,修課學生來自臺灣、中國與日本。我在臺灣已看過相當多的臺灣研究相關資料,但我更渴望聽聽日本學者對臺灣研究的理解與觀點,以及中國與其他國家學生對臺灣的看法。本課程由梅森直之、春山明哲、淺野豐美與紀旭峰四位老師合開,原先還有若林正丈老師,但他休假一年,改由四位老師輪流授課。四位老師依個人喜好,以Seminar或lecture的方式授課,並沒有一致性的規矩。紀老師在最後一次上課時,帶領我們走訪早稻田大學校園,透過照片與史料介紹百年前的早稻田校園,讓我對早大附近的環境更為理解。

此外,我還參加了幾個研究會。一為「早稻田大學臺灣研究所」每月一次的例會,並有幸在6月17日進行報告,當天由若林正丈老師擔任司會,十分感謝若林老師,我在報告後的討論中得到許多意見。二為若林老師主持的「東アジア研究会」,該會由對臺灣歷史、文化、政治有興趣的臺灣與日本學生組成,成員以早稻田與東京大學學生為主,每個月開會一次,我在5月例會中也以博士論文計畫進行報告。5月我還參加在明治大學召開的「2016年度歴史学研究会大会」以及於宇都宮大學召開的「日本臺灣學會第18回學術大會」,聆聽研究者最新歷史議題。

蒐集資料

參與早稻田大學的課程與各種研究會,比我原先預期多花時間。因此,在課程結束以前,我大多在早稻田大學內的圖書館蒐集資料,課程結束後才有較為充裕的時間前往東京大學圖書館與國立國會圖書館。我的研究以近代日本史與臺灣史為核心,或許是早大設有「臺灣研究所」之緣故,校內的「中央圖書館」、屬於研究型的「高田早苗記念研究図書館」、文學院「戶山圖書館」與政治經濟學部的「李健熙記念図書室」,基本上已經可以滿足多數與我研究有關的日本與臺灣學術書籍,只有少量圖書與史料必須到東京大學或國會圖書館借閱。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影印成本昂貴,我以蒐集「報紙」與「近代日本人物私文書」為主。國會圖書館藏有許多與臺灣相關私文書,時間有限,我僅能以「樺山資記關係文書」與「鈴木三郎文書」為主,我看檔案的習慣是儘可能翻閱每一張檔案,但因「樺山資紀關係文書」多數為原件,並未數位化與製作微卷,不可能逐件調閱,我僅挑與研究有關部分閱覽。至於「鈴木三郎文書」,吳密察老師1980年代末期曾引介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購買微卷,當年館方並未一併取得「目錄」,因此臺灣的使用者無法得知傅斯年圖書館微卷內容與目錄是否一致。經過長達一個月閱覽內容與核對目錄,我最終確認傅斯年圖書館僅購置「臺灣關係」部分,並無「海軍關係」與「關東都督府關係」時代資料,同時在微卷號碼編纂上也稍有不同。

古書店尋寶

在圖書館與學校之外,每次結束國會圖書館行程後,我會從永田町坐車到神保町逛逛古書店。神保町古書店群相當集中,有的書店自明治時期就已經存在,有的店富麗堂皇,有的則是小巧別緻;亦有書籍亂七八糟擺放到幾乎寸步難行的書店,大名鼎鼎的「內山書店」更是我常去書店之一。我花了相當的經費在購買與研究有關的新、舊書上,這也讓我在運送費上付出代價。

日本的出版會相當有特色,例如新書通常不會打折,為了吸引顧客上門,書店紛紛製作獨具特色的「書套」(或稱書皮),成為書本內容外另一主打,有許多顧客會因為特殊書套買書,日本還有「書皮友好協會」(http://homepage2.nifty.com/bcover/index.html),每年評比優秀書套。早稻田大學附近有名的あゆみ書店就以書套聞名。神保町上也有部分古書店特製書套,我在購書過程終究入手過幾個。近年日本出版社陷入不景氣,連帶讓書店經營陷入困難,書套的精緻化可說是因應措施。

▲各式各樣書套,上排左起為紀伊國屋書店、岩波書店、Tokyodo書店,下排左起早稻田大學生協書店、岩波書店紀念書套、澤口書店

神保町古書店群是amazon外我最常購書之處。在神保町購書完以後,為了省下一段票錢,我總會慢慢散步到九段下車站去換搭東西線回早稻田。靖國神社即位於九段下附近,偶爾有左派團體在靖國神社外面抗議,他們比起早稻田校內反對憲法第九條等抗議學生,在肢體動作和演說氣勢上更為激烈,但神社事務所與左派團體有協議,抗議團體大多僅在大門馬路外,雙方存在著一條互不侵犯的界線。

感想與期許

綜觀這次短暫的遊學經驗,前期的我埋首於日本近代史與臺灣史知識之中,後期則忙於閱讀私文書,過得充實又愉快,沒有太多時間好好欣賞日本的各種風景,但我不以為苦。在早稻田大學圖書館中,我看到許多明治期的舊藏,能夠親自翻閱這些古書,讓我感到無比興奮。特別是在學校旁的「高田牧舍」,與日本同學針對臺灣歷史與當前政治交換心得,由於該店是1920年代臺灣知識分子與日本同情臺灣者往來交換意見與討論重要場所,讓我有「時空重置」之感。

由於所學不同,每個人喜愛的環境也有所差異,我無法說明前往早稻田大學進行短期研究是不是最好的選擇,可以肯定的是,對我而言是一次彌足珍貴的經驗。也特別謝謝淺野老師、若林老師、春山老師、梅森老師與紀老師等師長的照顧,以及早稻田大學鶴園裕基、魏逸瑩、平井新、江永博、劉水歌、辻健次郎與東京大學周俊宇、新田龍希、李衣真等多位同學提供的協助。

臺灣史研究從戒嚴時期被極端壓抑,到199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在21世紀成為史學研究中最大的領域之一,原先必須到國外進行「長期研究」的情況已慢慢改觀。不可諱言,至今有人依舊認為要到國外取得學位才能學習到最新知識,我認為要看其學習的領域來決定。例如日本史最優秀的研究應該在日本,美國史最好的研究毫無疑問就是美國;如果今日還有人認為臺灣史最好的研究不是在臺灣,那就是我們臺灣史研究者應該要持續努力精進之處。

*       *      *      *      *      * 

[1]夏目漱石,《硝子戶の中》(東京:岩波書店,1915)。

back to top

臺大歷史系學術通訊歡迎投稿 聯絡信箱:history@ntu.edu.tw 地址:10617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電話:886-2-33664702
本網站版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Department of History, NTU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