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學術演講 2021.5.10 公告
2021517(週一)
汪小烜博士主講:「破除迷信」──大躍進運動與宗教的集體化
 

 

  • 講 題:「破除迷信」──大躍進運動與宗教的集體化
  • 主講人:汪小烜/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
  • 主持人:羅士傑/臺大歷史系副教授
  • 時 間:2021517日(週一)13:20-15:20
  • 地 點:臺大普通教學館406教室
  • 演講摘要:
    "Maoism and Grassroots Religion" 一書於2020年三月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本書探討浙江省瑞安市在1949年革命前後的宗教生活,特別是關於宗教財產和儀式空間的競爭和角力。 本書取材過去未發掘的檔案、宗教機構記錄、回憶錄和口述歷史。 作者認為,49年後的宗教生活的斷裂並沒有過去認為的嚴重,宗教變化呈現出顯著的多樣性和不均勻性。革命中的經歷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改革開放時期不同宗教傳統、宗教內部關係,以及國家與宗教關係的發展軌跡和模式。最為重要的是,作者認為,毛時代的統治徹底重塑了中國的宗教景觀,特別是無意中促成了基督新教的在地化,甚至(在一些地區)的擴張,以及加速了傳統民間信仰的重塑。不同於全面鎮壓和破壞的普遍印象,這本書表明,毛時代的宗教變化非常複雜,取決於國家政治運動、地方政治和社區反應的相互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的宗教復興其實根植於毛時代,不能只用經濟動機或者文化本身的邏輯來解釋。

    這次報告是作者關於大躍進時期地方宗教生活的新研究。學者過去主要集中在大躍進中大饑荒帶來的人口損失,近年才開始從高層政治轉向基層生活。 這個研究側重的是以宗教生活為視角重新檢視大躍進的社會後果。眾所周知,大躍進導致了物質環境的大破壞,其中也包括對於寺觀廟宇教堂等宗教場所的大規模破壞和關閉。但是,為什麼以農業和工業的飛躍為初衷的大躍進運動會變成宗教的災難?大煉鋼鐵、興修水利等等工農業發展的需要是否可以充分解釋?作者試圖從50年代初的歷史脈絡,特別是反右派鬥爭與大躍進的關係,來探討所謂"宗教工作大躍進"的出現及其歷史遺產。

    ※因疫情影響取消



 

   
相關連結:

 


本網站著作權屬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106319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 ‧ 電話:+886-2-33664700~5